生物科学
学制:本科四年
-
- 培养目标
-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优先,立足湖南,面向中西部,服务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与教师素养,具有创新和反思精神,掌握生物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教师教育技能,能够从事中等学校的生物学教学与教学研究与管理工作等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
- 师资队伍
-
生物科学专业现有教师25人,教授5人,副教授15人,讲师5人;博士20人,占教师总数的80%;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4人,湖南省普遍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生物学专业形成了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专业方向,各方向都有老中青结合的学术团队。教师队伍的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专业和学术方向分布合理。
-
- 主干学科
-
生物学,教育学。
-
- 主要课程
-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脊椎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
-
- 发展历程
-
本专业创建于1982年,1990年正式招收本科生,2004年开始研究生招生。目前本专业有生物学一级硕士点、学科教育(生物)专业硕士点和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1995年批准为湖南省重点专业,2009年确定为湖南省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验收结论为优秀,获继续资助),2015年批准为首批中(小)学教师学科(生物)培训基地, 2019年批准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 专业特色
-
(1)本专业为师范专业,注重师德培养,坚持把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建立基于课程思政的师德培养可成体系。
(2)培养方案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所有教授都给学生讲授专业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外交流,积极参加学科竞赛。
(3)构建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紧密关联师范专业培养标准对学生进行培养,把提高教学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着力点,同时,通过师范生技能竞赛、走进中小学和名师讲堂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
- 就业前景
-
本专业为师范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学生物教师工作。近年来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优秀毕业生可被推免攻读硕士研究生,近年考研录取率保持在30%左右,部分同学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
- 教师风采
-
王海华:1969年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入选者,湖南科技大学教学名师,现任经济作物遗传改良与综合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南科技大学生物学一级硕士点负责人。主要研究植物抗病和抗重金属的生理与分子基础。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项,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湖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在《Plant Mol Biol》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13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
孙远东: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鱼类发育生物学及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等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推广。湖南省水产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动植物学会基础教育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会专家委员会特邀专家,湖南省科技特派员,湘潭市科技创新智库专家,湘潭市“莲稻渔综合种养”科技服务团成员。湖南科技大学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南科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湖南科技大学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教研教改项目3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2项,主持建设省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副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
刘丽莉,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天然产物功能利用、生物逆境调控的研究。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科技大学“百岗明星”,湖南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校科研基金、湖南省自科基金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在Poultry Sci., Food Funct., J. Agr. Sci.等期刊上发表30余篇;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开设“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学术论文写作”等课程;参编全国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分子生物学》(第三版),获得湖南科技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二等奖和优秀课件奖。指导本科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三等奖;指导“学科教学(生物)”硕士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获全国“田家炳杯”三等奖。
周定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经济作物分子遗传及抗逆育种。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三区科技人才/植物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教育部职业教育评估基础专家。湖南科技大学奋进学者/十佳青年魅力教师。湖南省一流课程负责人,获福建省优博论文。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区域联合基金子课题/湖南省自科基金等10余项。在NG、BMC PB、作物学报等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发表1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国家行业标准多项。省自科通讯评议专家。FPLS青年编委,BMC PB、作物学报等申稿。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华文师范生技能展示竞赛等,获国家级奖励13次、省级奖励10余次。
彭喜旭: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科技大学学科教学(生物)硕士点负责人。获湖南省湖南科技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研究兴趣为植物-微生物互作、植物抗重金属的生理与分子机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委科技委主题项目子课题各1项;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及企(事)业横向项目4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排名第二);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在《Rice》、《Plant Dis》、《Planta》、《Rice Science》和《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
彭佳师:博士,教授。入选湖南省“三尖”创新人才工程、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优青、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现任中国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植物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湖南省植物学会理事、湖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青年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植物积累和耐受矿质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分子机理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成果以第一/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指导本科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二、三等奖3项。指导本科生创新团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重点领域支持项目资助。
谭树华,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农工党中央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专项工作组成员,省委组织部“三区科技人才”,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命题专家,湖南省职业教育评估与咨询专家,湖南省水产学会理事,湘潭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200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学系,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态农业、护肤品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和企事业单位项目近20项。在《Toxicology》、《生态学报》和《动物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合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成果转让1项。
-
- 校友风采
-
石通元,男,全国模范教师。现任国防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教务主任,兼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担任过初中生物教学,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员,教科室干事,教科室主任等工作,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年。多次获得原国防科大政治部教学优秀奖,年终考核教学优秀或者综合优秀。2010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曾获长沙市华天优秀教师奖,长沙市卓越教师,全军优秀教师等。
李德军,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变化响应、退化土地肥力提升机理与技术、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型微生物肥料等方面研究。在国内外主流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包括SCI收录90余篇。论文被引用超过3200次。担任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稳定同位素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多个学术期刊(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Plant Ecology、NITROGEN、农业现代化研究等)编委。
严明理,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科技专家,湖南省科协委员,湖南省青联委员,湖南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和重金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863”计划子项目等课题17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nviron Pollut、BMC Genomics、J Exp Bot、Mol breed、J Agr Sci和Rsc Adv等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23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6项,其中第一发明人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