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技术与管理

学制:

  • 专业历史沿革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本专业于 2020 年申报成功,2021 年开始正式招收本 科生。本专业归属的安全工程一级学科有博士学位授权(2021 年),是立项建设的“ 国家一 流本科专业 ” (2019 年)、 国家首批第一类特色专业(2007 年);其支撑的矿业工程一级学科有博士学位授权(2013 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4 年)、湖南省矿产资源安全绿色开发 2011 协同创新中心(2013 年)。


  • 专业特色

    (1) 本专业实行定向细分人才的专业特色课程树模式 ,构成可定制化的专业 课程体系。

    (2) 采用“校内专任教师指导理论教学与校外导师指导实践教学联合培养 ”的教学模式。 

    (3) 通过建设应急科学技术工程训练中心、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以应急救援与演练教 学平台建设为突破, 以学生综合应急救援指挥能力培养为导向, “教训合一、 以战促训 ”, 强化学生实战能力培养。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 掌握扎实的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富有应急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应急理论技术与管理知 识和外语能力, 能够在公共安全、矿山、建筑、化工、消防、机械、 电力等行业和领域,从 事应急技术与管理方面的研究开发、分析设计、 管理评价 、检测监控、教育培训、应急救援 与事故处理等工作,并能解决实践中复杂应急技术与管理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 后, 能够满足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应急指挥、应急管理、应急技术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的需要。


  • 师资队伍

    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拥有优秀的教学团队、 良好的实验条件、实践教学基地和 专业建设平台;组建了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共 有教师 16 人,其中教授 6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5 人,有湖南省应急管理专家、 国家注 册安全评价师多人。


  • 主要课程

    工程热力学、运筹学、应急管理学、工程流体力学基础、安全人机工程学、流 体力学泵与风机、消防工程、安全系统工程、 电气安全工程、 防火与防爆工程、应急救援技 术与装备、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应急决策与指 挥、应急管理信息技术等。


  • 就业前景

    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风险评估与防范、检测与监控预警、应急技术与装备研 发、应急救援与事故处置、应急教育与培训等工作。毕业生可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应急管 理事业单位,应急科研院所,应急救援机构,应急咨询及技术服务机构,应急产业企业等工 作。


  • 教师风采

    image.png

    李树清,男,湖南湘阴人,1970 年 10 月 出生,现任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 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后),博导,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湘潭市高层次 C 类(高端) 人才 , 国家注册安全评价师 ;兼任中国煤炭学会职业安全健康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湖南 省岩石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矿山安全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第六届学 科评议组专家、 中 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矿安全专业委员会专家、湖南省应急管理专家、工业安 全与环保杂志编委。

    主要从事瓦斯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全系统工程与管理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发表 学术论文 70 余篇,其中被 SCI、EI 收录 20 余篇; 出版专著 1 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奖等科研奖励 6 项;获授权专利 10 余项。主持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计 划项目、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 40 余项。主持建设省 一流课程 1 门。

    image.png

    朱永建 , 男 ,安徽安庆人 , 1973 年 8 月 出生 ,现任急管理部南方煤矿瓦斯与顶板灾害预 防控制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开采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主任,教授,博士生导 师,湖南科技大学学术带头人。主要学术兴趣为岩石力学与围岩控制、应急管理技术方面。 发表学术论文 40 余篇, 出版专著 1 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三等奖各 2 项, 煤炭工业协会三等奖 1 项, 已授权发明专利 10 余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项 目 2 项、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先后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 与包括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企业委托横向项目等 30 余项。

    image.png

    李青锋,男,湖南新宁人,1970年7月生,教授,博士,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1994年6月毕业于湘潭矿业学院(现湖南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长沙矿冶研究院,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科技大学资安学院副院长,兼任湖南省应急管理专家。主要从事岩石力学与岩层控制、矿山动力灾害检测与监测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和参与企业合作项目10多项;获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各1项,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60多篇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20余篇,出版专著1部。已获国际授权发明专利1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9项,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image.png

    张勇(1979-) 男, 山东滕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湘江学者 ”特聘教授, 中 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2010 年毕业于 日本名古屋大学环境学 研究科,获得地球环境科学博士学位,先后在 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土木系研究科、 日本国立 极地研究所北极研究中心任职(特任研究员、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 全球变化与冰冻圈环境、水文模拟、地理环境遥感等。任中国冰冻圈科学学会(筹) 冰冻圈 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CNC-IAHS)冰雪水文分会委员。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Journal of Hydrology》 、 《Climate Dynamics》、 《Journal of Glaciology》 等多个国际杂志的审稿人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 年) 项 目评审人。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10 余项,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 SCI 论 文 20 余篇,参与编写中文专著 1 部和英文专著 1 部。

    image.png

    陈世强,男,贵州遵义市人,1978 年 07 月 出生,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自科基金、省/区自科基金、省奖函评专家,湖南省安全生产、应急 管理等在库专家,煤矿安全等中青年编委。

    陈世强,男,贵州遵义市人,1978 年 07 月 出生,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自科基金、省/区自科基金、省奖函评专家,湖南省安全生产、应急 管理等在库专家,煤矿安全等中青年编委。

    主要从事地下空间通风空调、空气净化与装备节能方面的研究,形成了采空区微弱流动阻 力预测 、矿井排风热湿能量不可逆提取 、公路/铁路隧道可控循环施工通风、地铁隧道通风 排烟及物联参数表征等研究成果,改造了排风流热湿能量提取实验平台,建成了单洞双线通 风排烟实验平台和双洞单线通风排烟实验平台,新增国有资产 120 余万;研发了钻爆法施工 隧道洗烟消热设备,示范于天巴路 3.3km 廷社隧道、4.2km 拾贰坡隧道和珠肇高铁江机段大 顶隧道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1 项,主持湖南自然科学基金 3 项,主持湖南教育厅科学研究 重点/优秀青年项目共 2 项,主持企业合作科学研究项目 10 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 论文 80 余篇,作为第一人授权国内发明专利 17 项、PCT 发明专利 2 项。研究成果获湖南省 科技进步一等奖(9/11)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10) 、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8)、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5) 、 中 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3/8) 、 中 国黄金 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20) 、 中 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15)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二等奖(4/12)。

    image.png

    吴海,1980 年 1 月生, 四川省西昌市人, 中共党员,矿业工程博士、博士后,教授,博 士 、硕士生导师 。湖南省第三届安全生产专家 ,湖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2014 年 中 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博士毕业;2018 年-2019 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 向为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冲击矿压防治、矿山应力测量及其模型构建、巷道围岩控制和岩石 力学非连续岩体数值模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 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 项目 1 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和一般项目各 1 项,第一作者在《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等 国 内 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10 余篇; 出版专著 1 部, 出版研究生教 材 1 本,第一作者获发明专利 2 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10 余项,发表论文 30 余篇。